寒露鷹飛,保暖不露腳

20251003_84R

寒露鷹飛

深秋的「寒露」是秋天倒數第二個節氣,揭示了第一道東北季風的到來。所謂「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意思是指「寒露」後的氣溫比初秋的「白露」更低,晚間水氣會凝結成霜,清晨的露水會更多。此時太陽直射台灣南方的赤道,導致赤道附近海水溫度偏高容易形成秋颱,熱帶高壓與秋颱的移動常致使台灣會出現炎熱的秋老虎現象。諺語「寒露柿子紅了皮」即柿子會在「寒露」時成熟,果皮轉成紅色。此時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極高。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灰面鵟鷹又稱國慶鳥】每年總是在「寒露」後的雙十國慶過境台灣,並匯集於墾丁渡海南遷。

邁入深秋的寒露,早晚的天氣是善變的,雖然洋蔥式穿搭較能適應天氣的不穩定。但仍需注意以下幾點會「寒露」後常見的不適症狀:

 

呼吸道症狀

深秋氣溫逐漸下降,研究發現體溫只要下降1度,免疫力就降低30%。再加上乾燥的空氣易導致呼吸道黏膜變得乾燥。因此在東北季風初來乍到「寒露」,冷與乾燥的環境變化就容易導致呼吸道感染。若原本已是氣喘或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則需注意病情惡化。
 

皮膚乾燥

冷空氣會導致皮膚的血液循環不足,使得皮膚油脂分泌減少,降低了皮膚的保濕能力。「寒露」後由於氣溫低,天氣溼度越趨乾燥,使得皮膚容易因流失水分變得乾澀、發癢或脫屑等症狀。若原本即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等敏感性肌膚的患者則症狀容易加劇。
 

關節疼痛

變冷的天氣會導致身體啟動發炎反應以促進全身細胞增加代謝,維持細胞活性,中醫將這種現象稱為寒濕加重。若是在老年人或是原本即患有關節疾患的病人身上,「寒露」後體內寒濕加重就容易會導致關節疼痛的病情加劇。
 

寒露保暖腳不露

俗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由於冷空氣重量較暖空氣重,「寒露」後後東北季風帶來的冷空氣會較暖空氣接近地面。人體的足部離心臟遠,血液循環較差,體溫也較低,且足部對於冷的感覺神經分布又比上半身少,因此容易受到來自地面的寒氣影響健康而不自知。因此「寒露」後應該要開始注重足部的保暖,或是以溫水泡腳改善末梢血液循環。

參考文獻:
 
本文著作版權隸屬養真天生物科技所有,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歡迎引用分享並標明出處
吳泰賢

吳泰賢

吳泰賢博士為跨領域健康科學專家,具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士、基礎醫學碩士及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博士學位,專精致癌風險評估模型,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參與多項臨床研究,發表重要SCI論文,並推動肥胖醫學認證與國際研討會。現任教育部核定助理教授,獲陽明大學傑出論文獎,主編醫學教科書,致力轉化學術研究為臨床應用,於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領域深具影響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