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保健常識_20250823處暑_84r

處暑熱死老鼠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已進入秋天,但天氣還是很炎熱,過「處暑」後暑氣就結束了。「處暑」過後約一週的時間,所謂「天地始肅」,即台灣與華北地區的氣溫將會逐漸降低,天氣逐漸轉涼爽。「處暑」也在提醒農村要利用炎熱且漸乾的天候曬稻穀,並收入穀倉。植物上,「處暑」後可以看到「木芙蓉」開花,花朵的顏色會因花瓣的衰老,內含的花青素濃度改變而有變色情形。清晨初開花時花朵呈現乳白色,近中午時轉為粉紅色,傍晚近凋謝時變成深紅色。古人認為此時像醉酒時臉頰轉紅的模樣,所以又稱為「醉芙蓉」。
 

處暑之日鷹乃祭鳥

意思是到了「處暑」的時候,翱翔天際的老鷹會大量捕食獵物,並將沒吃完的獵物置於地上【灰面鵟鷹於地上進食】,如同祭祀般擺放。這是因為鷹類要為即將到來的南遷準備。畢竟南遷時,老鷹是的進食方式採機會主義,有機會就吃,不然就一路往南飛。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

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由於處暑之後寒氣漸增,導致環境日夜溫差逐漸增大,濕氣逐漸減少。因此先人在觀察到萬物變化後,在《黃帝內經》中提到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萬物經過夏季的茂盛生長後,到秋季會呈現生長平穩的狀態。在氣溫上早晚迅速轉涼。地面蒸散作用少,所以天空清澈無雲。生活上應如同「雞」一般配合日光調整作息,早睡早起。這其實是說明在缺乏陽光照射的區域或夜晚,溫度會迅速降低,人應待在室內,避免身體因晚上室外的「秋涼」造成身體不適或感冒的現象。
 

酸食潤肺

入秋後,天氣漸轉乾燥。而燥氣通於肺,也就是說乾燥的氣候最容易影響到肺臟,這時候會出現鼻腔乾燥、咳嗽或皮膚乾燥等呼吸道與皮膚症狀。除了水分的攝取,要注意攝取潤肺的食物。《黃帝內經》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因此適合吃些酸性食物,可同時收斂陽氣與潤肺。水果類的如芭樂、蘋果、梨子、山楂等。食物有蓮藕、百合、銀耳、木耳、山藥等。飲料有烏龍茶、玄米茶、蜂蜜等。

參考文獻:

本文著作版權隸屬養真天生物科技所有,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歡迎引用分享並標明出處
吳泰賢

吳泰賢

吳泰賢博士為跨領域健康科學專家,具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士、基礎醫學碩士及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博士學位,專精致癌風險評估模型,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參與多項臨床研究,發表重要SCI論文,並推動肥胖醫學認證與國際研討會。現任教育部核定助理教授,獲陽明大學傑出論文獎,主編醫學教科書,致力轉化學術研究為臨床應用,於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領域深具影響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