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小暑後步入三伏天,一日熱三分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小暑」的含意是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炎熱,但還不到最熱的天氣。「小」就是「微」,而「暑」就是天氣「炎熱」之意。「小暑、大暑與處暑」都是與暑氣有關的節氣,分別代表暑氣從起始的「小熱、大熱與暑氣到此為止」的三個階段。秦漢時期將一年中這段最熱的30-40天稱為「三伏天」。《漢書》記載所謂「伏」是指「夏至」後雖然日照變短,但陰寒、濕冷之氣仍受地表殘餘的旺盛的陽(熱)氣逼迫而藏於地下,所以稱為「伏天」。三伏天的計算是從夏至開始,依《天干地支記日法》計算每十天重複一次的「庚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2025/07/20),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2025/07/30),第五個庚日稱為末伏(2025/08/09)。
為何日照逐漸變短,天氣反而越來越炎熱呢?雖然與大氣動力學有關。但以簡單的方式比喻,如同煮開水的過程,慢慢把火力轉大,之後再慢慢的把火力轉小。水溫並不會因為我們將火力轉小了就不會再升溫,而是要到關火、甚至丟冰塊進去才會降溫。所以要到「立秋」之後氣溫才會開始逐漸降低。
為何日照逐漸變短,天氣反而越來越炎熱呢?雖然與大氣動力學有關。但以簡單的方式比喻,如同煮開水的過程,慢慢把火力轉大,之後再慢慢的把火力轉小。水溫並不會因為我們將火力轉小了就不會再升溫,而是要到關火、甚至丟冰塊進去才會降溫。所以要到「立秋」之後氣溫才會開始逐漸降低。
長夏可冬病夏治
以中醫五行的觀點將一年中最炎熱的這段日子稱為「長夏」。此時人體的陽氣處於最旺盛時期,《素問.藏氣法時論》主張「脾主長夏」。長夏屬中醫五行中的「土」,因此長夏是養脾胃的最佳時節。養脾胃的方式已於前次內容介紹,不再贅述。這裡談的是《黃帝內經》中提到「冬病夏治」的概念。中醫理論認為「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以及體質虛弱易反覆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存有宿根,容易於秋冬的季節交替時反覆發作。應趁著長夏,人體陽氣、血液循環最旺盛時,過敏性疾病緩解期間進行治療,稱「三伏貼穴位治療」。利用具有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等功用之中藥製作成藥膏貼敷於特定穴位,以改善體質,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調養脾胃的食療
小暑時節濕熱逐漸增加,脾胃虛弱除了避免過度攝取冰冷食物刺激腸胃之外,亦可食用燉蘋果泥、鳳梨蓮子湯、麥芽糖煲紅棗、豆漿大米粥等溫和食療進行調養。製作方式如下:
【燉蘋果泥】能和脾生津,澀腸止瀉,除煩開胃。作法是將蘋果洗淨去皮,切成薄片放入碗內並加蓋。放入電鍋中隔水燉熟。用湯匙搗成泥狀即可食用。
【鳳梨蓮子湯】能補脾健胃,養心益智。作法是先將蓮子(約250公克)泡水1小時。接著將清水煮沸後,放入蓮子煮沸,再加冷水以小火熬煮蓮子至軟爛(可以電鍋處理)。接著放入鳳梨片(約150公克)、龍眼肉(5公克)與櫻桃(50公克)煮開後,混和攪拌適量冰糖(二大匙約30公克)即可食用。
【麥芽糖煲紅棗】能滋養補虛,健脾,潤肺止咳。作法是將紅棗20枚(約60公克)、麥芽糖一大匙(約15公克)與適量清水混和煮熟後即可。
【豆漿大米粥】能補虛益氣。作法是將適量豆漿(約500公克)與白米(約50公克)放入鍋內混和煮成粥,再加入適量白糖(約15公克)攪拌即可食用。
參考文獻:
- 節氣時光-小暑。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2024/11/05。https://ppt.cc/fZ8Opx
- 西如。三伏天的由來。大紀元電子報。2017/07/14。https://ppt.cc/fOlpKx
- 文民編輯部。最熱的天氣它叫三伏天。台灣文民。2024/07/22。https://ppt.cc/ftlNlx
- 阿樹。大暑熱到爆!為什麼這個節氣最熱?泛科學。2016/07/22。https://ppt.cc/fSjk9x
- 中醫針灸科。冬病夏治三伏天灸療。2025/03/28。https://ppt.cc/f03Wex
- 蕭盛雄、劉姚伶、楊麗明、許淑純。食療養生。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3/06/01。ISBN:9789570143850
※本文著作版權隸屬養真天生物科技所有,歡迎引用分享並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