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混和飲食與用餐時間對血糖的影響(三)

20251024_84R
除了飲食差異(GL值不同)會影響餐後血糖的變化之外,其他因素包括年齡、體重(BMI)與性別是否也會影響血糖的差異。
 

年齡

隨著年紀的增加,身體器官會逐漸衰老,因此身體對血糖的控制也會越來越差。研究亦發現,年齡每增加十歲,血糖值平均會增加3.0 mg/dL。也就是說40歲時平均血糖值是100,到了50歲即使是相同的飲食血糖值就會變成103。而且在午餐跟晚餐的飯後血糖值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個人的正常血糖值。
 

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人餐後血糖值增幅也會較高(圖3-1)。在相同的飲食條件情況下,每增加一單位的BMI值,飯後的平均血糖值就會增加0.7 mg/dL。例如當BMI由27.5增加到32.5 kg/m2,BMI值增加了32.5 - 27.5=5。此時日常的血糖值就會增加5*0.7 mg/dL = 3.5 mg/dL。圖三表示微胖(BMI=27)且血糖值正常的中年人在三餐飯後的血糖值增幅。由圖上可知早餐雖然容易會影響血糖增加(橘色實線),但也容易下降,可是午餐與晚餐則不容易下降,在飯後3個小時仍然偏高。若是早餐改攝取高GL值飲食,則血糖增幅值會更高(橘色點狀線)。



圖3-1、當BMI=27.3時與平均血糖值的變化

 

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即使是相同的生理條件與飲食狀況,男女性別上的差異確實會對餐後血糖值有影響。女性的血糖值比男性更容易在餐後上升,平均會比男性增加4.6 mg/dL。由於血糖上升會觸發身體的飽食中樞,讓人有「吃飽了」的感覺。這亦可以解釋在用餐的過程中,女性為何比男性更容易有飽足感。相對的也由於男性血糖值上升比女性慢,所以暴飲暴食的男生就更不容易出現飽足感而發生過度飲食的現象。

由此可以做個簡單的結論,除了GL值,體重越大,性別為女性,且年齡越大餐後的血糖平均值就越高,而且每一項都會累加影響血糖值。例如在相同的飲食條件下,BMI增加1的50歲女性的餐後血糖值會比40歲時增加 0.7 + 4.6 + 3 = 8.3 mg/dL。若是在攝取高GL值飲食,血糖值界更容易升高且下降更緩慢。所以高GL值食物的攝取時間建議盡量在早、午餐。午、晚餐的血糖值會在餐後90分鐘達到最高點,因此控制血糖的藥物最晚要在餐後90分鐘內服用。所以要服用血糖控制藥物或施打胰島素的患者在午、晚餐的餐後時間就要跟早餐不同(由於個體差異,詳細施打細節仍須請教醫師)。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吳泰賢

吳泰賢

吳泰賢博士為跨領域健康科學專家,具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士、基礎醫學碩士及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博士學位,專精致癌風險評估模型,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參與多項臨床研究,發表重要SCI論文,並推動肥胖醫學認證與國際研討會。現任教育部核定助理教授,獲陽明大學傑出論文獎,主編醫學教科書,致力轉化學術研究為臨床應用,於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領域深具影響力。

TOP